此与上文阴阳脉文同而义则异也。汗出下当有心下悸三字,看后条可知。
服之反渴,是相火炽盛,津液不足以和胃,即转属阳明之机也。按∶心下痞是太阳之里症。
然于风寒初入阳明之表,即用麻黄桂枝发汗者,以急于除热而存津液,与急下之法同。此伤寒本轻,不须合六七日之期,亦不必再求其有汗,夜半时阳得阴,则余邪尽解矣。
风寒本自相因,必风先开腠理,寒得入于经络。要知三阴受邪,关系不在太阳少阳,而全在阳明。
又《阴阳离合论》“太阳为开。《内经》热厥,只在足心,是肾火起涌泉之下也。
此为逆也。六经伤寒,惟阳明最轻,以阳明为水谷之海,谷气足以胜邪气;阳明为十二经脉之长,血气足以御寒气;阳明寓两阳合明之地,阳气足以御阴气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