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少腹当□满,而小便自利者,而血蓄于下焦也。阳明病,脉应浮大,证应汗出。
适寒温服,啜热稀粥以助药力,欲使谷气内充,易为酿汗也。表里无阳,内外俱阴,惟有昼日烦躁不得眠,一假阳证,则是独阴自治于阴分,孤阳自扰于阳分,非相胜乃相离也,故以干姜附子汤,助阳以配阴。
戌时进药,少顷就得睡,至子丑时方醒,问之,已不痛矣。况五苓散宜通气化,兼行表里之邪,使心邪不从心泻,而从膀胱泻,又一法也。
推王公之心,抑何尝谓参不补阴而特补阳哉?盖发汗、吐、下,皆伤内气。
又曰:心下满而□痛。阳明病,谓已传阳明,不吐、不下,心烦者,谓未经吐、下而心烦也,其为热盛实烦可知。
成为己曰:项强者、为邪结胸中,胸膈结满,但能仰而不能俯,是项强也。王肯堂曰:热实结胸,及寒实结胸,『活人书』不拘寒热,但用陷胸汤,不差者用枳方有执曰:寒以饮言,饮本寒也,又得水寒,两寒搏结而实于胸中,故谓无热证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