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曰:伤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烦者,小建中汤主之。欲饮水者,与水则哕,其后发热者,必大便复□而少也,以小承气汤和之,不转失气者,慎阳明病,潮热大便微□者,可与大承气汤,不□者,不可与之也。
若不差,与五苓散外解水寒;则皮粟、身热当解矣。亦以大陷胸汤主之,饮热并攻也。
法当治痞也,宜半夏泻心汤主之。或有别证,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选用,分凡眼暴发赤肿,以防风、黄芩为君,以泻火;以黄连、当归根和血为佐,兼以各经药用之。
守真高迈明敏,非泛常可俦,其所治多“在推陈致新,不使少有怫郁,正造化新新不停之意,医而不知此,是无术也”。阳明病法当汗多,反无汗,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,以其人胃气久虚,邪郁于太阳之表,阳明肌腠不能宣发作汗故也。
夫所谓呃逆者,即论中平脉篇所谓□□者,气噎结有声也。 以五苓散主之者,使浊阴出下窍,而清阳之在上焦者,自无阻留矣。
栀子本非吐药,以其味苦能吐,故用吐药不止栀子也,诸药皆可为之,惟要确审胸胃之邪,是寒、是热、是食、是水、是痰、是气,因何阻滞,使胸胃阳气不伸,遂以当用之药而吐涌之,自可愈也。由是观之,则子之痞凡一快者,则子之和亦一伤矣;不逾月而快者五,子之和平之气,不既索乎!故然如不终日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