寸口脉浮大,而医下之,此为大逆,浮则无血,大则为寒,寒气相抟,则为肠鸣,医乃不知,而反饮冷水,〔令汗大出〕水得寒气,冷必相抟,其人必□。程应旄曰:阳病,谓表里热俱多,下之则胃中水竭。
师曰:此结为症瘕,名曰疟母,急治之,宜□甲煎圆。脉沉、小、迟,名脱气,其人疾行则喘喝,手足逆寒,腹满,甚则溏泄,食不消化也脉沉、小、迟,则阳大虚,故名脱气。
此条脉重出,下条有证无脉,「其脉沉紧者」之五字,当在下条里急之下。肺热干痿,则清肃之令不行,水精四布失度,脾气虽散,精液上归于肺,而肺不但不能自滋其干,亦不能内洒陈于藏府,外输精于皮毛也。
盖惊自外至者也,惊则气乱,故脉动而不宁;悸自内惕者也,悸因中虚,故脉弱而无力。 脉沉者,痰饮病里也。
若浮紧伤寒,沉紧冷痛,冷犯胃脘,谷气不行,故曰:有宿脉紧,头痛风寒,腹中有宿食不化也。故一见脉微,则知其阳之不足,一见脉涩,则知其阴之多阻,此血痹之本脉也。
且「作」字与上下句文义皆不相属,当改之。问曰:脉有三部,阴阳相乘,荣卫血气,在人体躬,呼吸出入,上下于中,因息游布,津液流通,随时动作,效象形容,春弦秋浮,冬沉夏洪,察色观脉,大小不同。